0%

我的教育观

我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写这个部分已经很久了,有三件小事让我触动颇深。

第一件事是大二某一次参加教师大赛的时候,评委说了一句话:“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内容很简单。”另外一件事是发现在互联网上很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都能有不错的流量,但是实际上回顾自己的高中与见习的情况,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真的并不高。最后一件事是我发现APA官网上居然有高中生心理课程计划,其一流的排版与硬核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image-20250413233504109

我后来尝试过两种比较创新的尝试,首先是引入一些心理学较为硬核的知识,比如“罗森塔尔效应”,问了一些同学的感受确实不错,比什么“做情绪的主人”更加地吸引人(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情分析严重不足,小学与高中讲授的知识十分相似),不过后来,我发现似乎这样输出的概念又过于抽象,其难点在于如何讲授好知识点,老师也曾经说:学生上心理课就是为了放松,并不像听很复杂的知识。我对这句话其实并不完全赞同,深度的思考并不意味着痛苦,简单的念经不如直接让学生睡觉。另一次的创新发生在我暑期支教的时候,我尝试了集体备课,队伍里有来自文学院的小伙伴,我们发现在生涯发展的课程里可以引入“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月亮与六便士》里对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我们惊讶地发现,人们其实蛮喜欢“听别人的故事”。后来我参加比赛尝试了一下讲授这节课,发现效果不错,同学和老师也感到惊喜,原来心理课还可以这么上!

我始终认为,相比起1:1且时间特别长,培训要求极高的心理咨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阶段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凭什么长期的1:1000的工作比短时间的一对一第一等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自信。